当前,欧债危机继续蔓延,世界经济复苏缓慢。作为世界两个最大的经济体,中美促进两国企业相互投资与合作,保持两国经济稳健发展,对于抵御欧债危机影响,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尤为重要。
鉴此,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美国全国商会将于2012年7月17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“中美企业投资与合作论坛”。中美两国共约300位政府官员、著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,将就双方相互投资中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探讨,重点讨论美国的外资审查制度、公司法律法规、公司治理、企业社会责任等在美投资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,为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提出可操作的建议。
中国赴美投资先驱企业的负责人将分享成功经验,中美两国著名企业家将研讨进一步促进双向投资的机遇和挑战。本次论坛是与会中国企业把握赴美投资机会、寻找美国合作伙伴的绝佳平台,必将有力推动两国企业相互投资与合作,促进双边互利共赢经贸关系健康发展。

·当前位置:首页 > 现场文字直播  
 
速记:中美企业投资与合作论坛(下午)

 

——中国赴美投资者的经验和教训

时间:2012年7月17号下午

地点: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三楼紫金厅A

陈四清:

    各位朋友,我是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。

李剑阁:

    各位嘉宾下午好,我是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、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李剑阁。

迈克尔.理查德森:

    大家下午好,我是迈克尔.理查德森,是耐世特高级副总裁兼中国业务部董事长。

黄伟明:   

    我是联想集团首席财务官。

主持人:

    今天下午讨论的议题是关于中国企业到美国去投资所遇到的问题。讨论开始之前,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些数字。中国2011年人均GDP是4382美元,处于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临界点,这是一个背景。截至2011年,美国对华实际投资是676亿美元,同期,中国对美国的投资,有不同的数字,美国商会会长说的是230亿,按照商务部的统计,正式的经过批准的是100多亿。不管怎样讲,不到300亿。美国对华实际投资,和同期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差距比较大。

    从2011年来看,包括绿地投资、收购并购以及权益性的投资,中国对美国投资总额45亿美元,和2010年相比较,下降了13.5%。中国整体对外投资最大的目的地是欧洲,占整体对外投资额的34%,第二是亚洲,占27%,第三是北美,21%。在21%当中,对加拿大的投资远远超过对美国的投资。2011年,中国海外投资做得比较成功的有十大案例,中投投资法国燃起苏伊士集团,投资金额是31.87亿美元,占据榜首。十大案例当中,唯一投资美国的案例排第九,是华能,以12.32亿美元投资了因特杰这个企业。大家从背景情况可以看到整体对外投资的概貌,以及对美国投资目前的情况。

    先请四位嘉宾讲一讲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。

陈四清:

    尊敬的主持人,各位嘉宾,各位朋友,下午好。非常容幸参加这次论坛。上一次中美对话的成就就是投资贸易的便利化。主持人讲了中美相互之间投资的数据,概括起来实际上是三个不平衡。第一个不平衡,中美之间投资和贸易之间的比例不平衡。中美之间的贸易,相互之间是大国,中国是美国的贸易大国,美国也是中国的贸易大国。但是,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和美国对中国的投资都不多,尤其是中国对美国的投资。投资和贸易之间这两个经济行为是不平衡的。第二个不平衡,贸易不平衡,体现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和美国对中国出口之间的不平衡。第三个不平衡,中国对美国的投资跟美国对中国的投资之间也不平衡。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问题,怎么样建立一个互信的机制,使我们的规则更公开化、更市场化,使得投资和贸易之间保持平衡,使得贸易与进出口之间保持平衡,使得投资和被投资保持平衡,这是很重要的课题。我是来自中国银行的,可以这么讲,就中国银行这个名片来讲,它是比较成功的案例。中国银行今年恰好一百周年,我们在美国设立31周年,恰好是中美关系刚刚建交不久的两年我们设立机构,后来中国银行又在香港上市。中国银行在美国纽约设立分行,既表明了中国对美国的投资。中国银行在香港上市以后,是一个上市公司,有很多来自美国的基金,甚至还有对冲基金,各种基金,对中国银行在香港市场上发行的股票是有投资的。所以,它既是中国对美国的投资,但又由于上市公司来讲,又是美国对中国的投资。从2008年开始,我基本上都要到美国四五个城市去路演一次,包括波士顿、纽约、洛杉矶,凡是有基金投资大的公司,我都要去路演,跟投资者汇报中国银行的业绩。中国银行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,金融投资在促进贸易,也在促进投资双方的进度,等于是一个桥梁。

    这次中美战略对话以后,我们在芝加哥又开设一个分支机构,准备在芝加哥成立分行,还想在美国更多的地方建分支机构。同时,我们的业绩不错,2011年,我们的利润大概是1.47亿美金,这是给美国政府交完税以后的。今年的利润可能比去年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增长,在北美市场增长的不错。

    中国银行通过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,支持大量的企业,包括民营企业,包括所谓的国有企业在美国进行贸易,也支持大量实际500强到中国来投资。所以,中国银行在美国设立机构,既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,也支持美国企业走到中国来,投资也好,贸易也好,等于中国银行就是一座桥梁。当我们接触的过程当中,感觉到中美之间的互信还要增加。比如非常好的民营企业,一个很重要的客户华为,它在全世界都有业务,业务非常成功,我们很想作为他的主办银行,但是我们还做不了他的主办银行,为什么?中国银行在34个国家和地区有分支机构,可是华为做到100多个国家了,华为还要借助很多外资银行给它服务,我们跟外资银行联手给它服务,很成功。但是,在美国做生意,华为非常困难,很难,各种调查,各种猜测。所以,这三大不平衡,其中两大不平衡需要美国政府,美国投资者更进一步地增进对中国的互信,增进对中国经济的了解,包括对中国民营经济的了解。中国的民营经济没有很多别的色彩,它就是想扩大贸易,扩大投资,因为中国是新兴市场国家,这些民营企业走出去非常艰难,非常不容易,希望能够在外面占有一席之地。当然,美国投资方面对中国的金融限制比较少,但是也要根据这个情况,监管是非常严的,中国银行在美国金融得成功,其中一条,我们非常遵守美国各种监管政策,横向管理比较审慎。金融危机以后,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经营的不错,感谢美国朋友对中国银行的支持。中美之间的对话,特别要加民营企业家,现在大型的企业家跟美国各层次的监管机构、审查机构以及政府要有对话,我相信今天来的所有美国朋友都是非常友好的,比较了解中国的市场。如何使不太了解中国市场,不太了解中国民营企业的人,能够先不下结论。

    我去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了两个月,感觉到不同。有三类学者,一类是专门研究学问的人,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不太知道,你跟他一讲,他很感兴趣。但是也有一些政府部门转过来做学者的,你跟他讲,他还是90年代,20世纪初的成见,还没有走出来。当然,有一些对中国很感兴趣的学者,包括研究邓小平的,研究毛泽东的,对中国很感兴趣,也能够很快的捕捉到中国的信息,所以我认为交流很重要。

    我讲这几个观点,引起大家的讨论。怎样解决三大不平衡的问题。

主持人:

    陈行长讲到了三个不平衡,以中国银行为例,讲中国到美国投资的成功案例,以华为为例,讲到中国到美国投资的案例。

李剑阁:

    这节的题目是“中国赴美投资者的经验和教训”。我首先想说一说美国到中国投资的案例,中金公司是1995年成立的,大股东是中国建设银行,第二大股东是美国摩根史丹利。这个投资经过差不多15年的时间,是非常成功的一项投资。当然,首先对中金公司的管理制度、公司文化以及市场技术、技巧方面、市场经验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,起了很大的作用。但是中金公司作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,至今为止,外资占49%,WTO我们答应外国的投资银行可以进来33%,但是中国证监会已经把外方的股份提高到49%,到现在为止,中国唯一一家外资占49%的合资银行只有我们这一家。两年前摩根士丹利退出了,在中金公司的回报情况,最早投到我们公司的资本金是3400万美金,市场退出的时候,市场评估股份卖到10亿美金,15年,在中金公司的投资回报是30多倍,因此,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投资。它退出以后,20个百分点的股份仍然被美国投资者,著名的PE公司,一个是TPG,国内叫德泰投资公司,还有叫KKR,著名的PE公司,各占10%。现在这两家外方的PE公司,对中金公司在海外开展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帮助。

    过去都以为中国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国家,好像投资环境总是受到一些批评。在中金公司投资的成功案例表明,中国的投资环境是非常好的。中国这几年走出去,对美国方面有很多投资,当然,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,包括非常小的我们并不掌握的民间境外投资,但是这些年来,我们感觉到在美国投资,中金公司经常为客户提供海外投资的财务顾问工作,收购兼并方面的工作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也感觉到原来预想不到的困难。美方投资保护方面,透明度不是特别高,中国人不太清楚到底有什么要求,常常谈到最后得不到批准。再一个是美国的劳工政策方面非常复杂,知识产权保护、环境评估等等,主要还是中方走出去的企业经验不足,包括中金公司也有待于继续总结经验,这方面的确是对美投资碰到的困难。

    中金公司最近成立了专门到海外进行投资的PE,总结了过去的经验,发现我们从市场上募集的资金,直接到美国去投资,如果全靠我们自己雇佣一些经验丰富的员工,成本非常高,也不太容易找到非常合适的市场人才。我们现在采取基金对基金的方式,在美国市场上寻找比较小的,但是市场表现非常好的一些小基金,我们自己是基金,给他们提供一些基金,让它去投资,按照市长的一般规律进行分配。我们初步做了几单,比较成功,涉及到商业的原因,我不便把具体的项目介绍给大家。做完以后我们发现,这是一个到美国投资比较有效的办法,特别是对于中国企业非常需要的重要的零部件,或者需要技术的小公司。在市场上发现这些公司,如果靠我们自己去发现,需要很多成本、人力。但是如果用当地的小公司,他们对美国可能给中国投资者提供机会的收购目的的公司,有非常丰富的数据库,一旦我们提出要求,他们在数据库里都能找到相应的公司,非常精通美国的法律和文化。所以,我们跟他的合作已经有了几个,虽然去年刚刚开始,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财务表现,至少账面表现非常好。根据我们的经验,除了大宗投资以外,投资大部分在资源类的投资。在北美投资占整个全球投资的25%,在美国大概占13%,主要是指大宗的。但是对于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小公司的收购,利用当地公司合作的办法进行,比较有利。但是现在还在探索当中,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和各位分享。

主持人:

    剑阁董事长对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遇到的问题做了具体的分析,包括存在政治化的问题,以安全利益为借口设置障碍的问题,同时也谈到了有些属于中国企业需要熟悉美国投资环境的问题,找到更加适合美国市场投资的方式。

迈克尔.理查德森:

    非常高兴能够来到中国,我也在学习有关中国方面的知识。

    我讲一讲明年汽车市场相关的信息,这是基于个人的经验。我们公司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,年产值达到22亿美元。我们在全世界有20个工厂,还有很多销售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。一开始和通用紧密合作。38年前,我们根本没有想到我们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。2005年,我们被(英文)收购了,这是我们历史上看到的中国方面购买最大的一宗汽车供应商的案例。

    明年我们的收购,我在我们公司从事工业方面的工作已经很多年了,在过去15年当中作出了很多改变,在生产线方面技术的改革,现在已经全部变成了电气化。我们在这方面的EPS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,世界对我们这个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广。我们公司也为我们打造了一支合格的技术队伍,我们在这方面采取了严格的机构改革关闭了九个工厂。我们在西班牙、意大利、法国等等进行了改革,比如在法国,我们的工厂整顿的时候,做到了没有一名工人失业,做了很多工作,最后做到了今天的成就。我们的管理团队被保留下来了,继续展开商业和消费着服务方面的工作。未来的商业机会主要是基于电气化生产技术上的转变。汽车业已经认识到我们是效率最高的技术之一,可以很大程度减少废气排放。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市场。国内的汽车如果要进行技术改革,意味着要作出巨大的投入。我们引入了高技术、高安全的新技术和新手段。作为中资所有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经有一年的历史了。我们和中国所有方一起合作,来履行他们所希望达到的商业目标。当然,有人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担心。有人担心我们的美国总部会移到中国来,但是最主要的工厂还是继续在美国密歇根州。我们从密歇根州政府以及州长先生那里得到了巨大的经济支持。我们还听到有人说我们往中国商业转移,会导致美国失去很多就业岗位,但其实我们在很多国家都有工厂,通过签定合同,确保了我们能够继续跟美国工会展开合作,确保继续在美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。

    有人说PCM以后会完全转移到中国,但其实也不是这样的,我们是全球性的公司,必须在全球性展开业务。在印度、巴西、墨西哥、美国,当然也包括中国,都在全面展开业务。我们在投资方面不能想当然,在各个市场展开竞争,看看能够取得怎样的成就。还有人担心中国老板仅仅想从我们这里获得高新技术。我要向大家指出,我们是全球性的公司,以最高的效率、最好的方法在全球展开业务,在研发、软件开发等等方面注重连贯性。在研发方面,我们收购之后提高了30%。现在中国也在大力推广创新,我们希望利用这个良好的机会。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。

    我们最近完成了两项外资审批,其中有一项是我们自愿提交的,全球有七家方向盘生产商,两家美国的,两家德国的,两家日本和一家韩国的。我们可以把两家美国的方向盘生产商完全移到中国来,由中国控股。所有的投资方都希望能够遵守自己的价值,并且有良好的商业回报。所有的投资者都希望看到能够在投资工厂方面有良好的工作效率。中国的投资商愿望也都是一样的,资本是非常重要的资源,明年在展开业务的时候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,因为现在是中国控股了,所以我们必然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,还要继续和西方银行业进一步加强互信,控股方都是很聪明的人,他们都在快速地学习西方商业模式,并且予以适应。

    我们相信,多国的投资商会继续到美国投资,中国在这方面也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。中国对汽车行业非常重视,有充足的资金,并且对于知识都非常渴望。我在过去几年展开的讨论是有史以来最精彩的讨论,也在互相学习怎样打交道,从我个人来说,最近几年学到的东西很多,再次让我感受到了有很多东西还不够了解,还要继续学习。我们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,非常重视客户,我期望明年是更加美好的一年,非常高兴来到这里。谢谢。

主持人:

    希望听到具体怎么和议员打交道,和美国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打交道。

黄伟明:

    女士们,先生们,主席先生,大家下午好,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中美企业投资与合作论坛。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和联想在外国投资方面的经验。

    联想集团在七年前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,收购了IBM。当时,媒体说这是我们想蛇吃象。之后我们成功展开了两个公司的融合,IBM的电脑被誉为业界最成功的技术之一,在很多收购案例当中最后都失败了,但是IBM的秤钩是联想战略的一部分,通过这项收购,使得联想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电脑生产商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我们认识到必须从一个中国公司变成真正的国际化跨国公司,我们的营业额达到了300亿美元,在世界各国都有工厂,联想集团非常重视商业战略,使得我们可以成为全球电脑市场的领军公司。我们现在的产品包括平板电脑、电视等等,最近得知,我们跟世界上最大的电脑生产商的差距已经很小了。

    我们在收购方面进行了创新,所谓的合并,不仅是股东变了,还要确保在合并之后的新企业能够继续展开过去的创新,保持技术领先力。我们以客户为中心,确保在收购之后,公司能够继续保持盈利。我们收购的成功,主要是因为我们能够在管理、市场以及产品创造、客户关系方面展开良好的工作。从IBM收购案当轴,我们吸取了良好的教训。现在在各个方面展开工作,包括在日本、欧洲各个工厂和相关的企业,这些项目都有自己的特点,大都取得了成功。

    2011年,我们在日本是最大的电脑销售商,在全球是第四大。去年收购了德国最大的电脑技术方面的生产商。通过这些收购,使得我们在德国的市场占有量极大增加。相比之下,跟联想集团相比,其它中国企业或者亚洲企业进展的没有那么好,他们可能自己生产的不错,但是收购方面没有联想进展的这么好。商业方面的融合,意味着我们在本地市场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,要有更好的融入,背后的原则就是我们在收购的时候,要确保收购企业能够对联想带来切实的收益和贡献,包括技术、克服关系、当地市场、品牌、代表性等等。我们要继续保持这些无形资产,并且在全球管理好我们的团队,因为这些无形资产如果不进行良好的管理,就会很快消失,这也是我们从IBM的案例当中学习到的。

    我们充分实现策略的潜能,这将会决定我们今后的盈利状况以及融合状况。值得注意的是,三个主要交易的业绩都有很好的改变,并且对IBM的并购和其它方面,业绩实现了大的逆转,NEC方面也是如此。我们认为有三个因素是共有的,第一是在市场上保留我们的品牌,第二,利用现有的销售渠道,第三,我们保留了原来的管理层和管理技能,所以,一旦IBM加入了ThinkPad品牌之后,我们就有机会把ThinkPad扩展到其它区域,包括SMB空间等等。我们保留了市场份额,联想成为成为最大的电脑供应商,并且在全世界,在各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。在媒介方面也是如此,在德国等等都保留了销售渠道,市场份额超过了10%。我们热烈拥护文化的多样性,很好管理了各个品牌,使当地人管理收购的企业,分析了我们公司的能力,以便更好的融合,IBM就是很好的例子,为了能够全球管理企业,必须要深入理解如何管理全球化的公司。我们不仅仅是中国的公司,也不是传统的跨国公司,是非常独特的,也是非常新的,领导方式非常多元化,这反映了全球的覆盖面。我们的管理人员当中主要来自四个国家,员工来自世界各地,文化融合等等的目的是融入当地的身份,更好的理解当地文化,同时要确保新加入的员工能够接受我们的价值观等等。我们看到什么就学什么,想要完成什么就去做等等,这是我们所说的联想方式。今后,我们将会不仅聚焦于硬件,还要改善效率,提供更好的服务,继续攀升价值链,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,所以,我们要聚焦下一代联想。

    谢谢大家!

主持人:

    谢谢黄先生介绍他们在美国成功的投资经验,这些经验很宝贵,值得其它中国的企业学习。也有很多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,没有成功,例子很多,比如中海油、鞍钢、汽车国际投资、华为等等。从几位的角度来看,对于他们在美国投资遭受的挫折有什么评论,认为他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?有什么改进的地方,或者有些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的?

黄伟明:

   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,对市场的认识,怎样利用被收购公司的员工。我们做任何收购的决定之前,要知道为什么买这家公司,买它的产品、市场,还是业务范围。如果买IBM,我们知道要走出中国,建立全球的业务。当时的团队对中国之外的市场可能了解不太深,买完之后,非常依赖当地员工,因为他们比较了解这个市场,而且更重要的也了解为什么IBM亏两三个亿,我们进去能做什么,非常需要保持当地员工继续做的好的地方,简单说,要知道究竟买这个企业出现了什么问题,我们怎样解决,想好了就去做。

主持人:

    您的意思是被收购企业的员工如果不能接受,这个收购就容易流产?

黄伟明:

    对。买一个公司,买一个业务跟买一个资产不一样。如果业务包括产品、品牌、员工,也包括IP等等各个方面,比如员工不接受,确实比较难成功,很难将所有的员工全换了,从外面请人进来,重新建立整个业务。

陈四清:

    收购成不成功,关键问题是要把收购的目的搞清楚。我们的目的不是为收购而收购,也不是为走出去而走出去。一个公司要有自己的战略,自己的价值,收购行为、兼并行为,走出去的行为,要为这个公司的战略服务,这点要搞清楚。

    最近几年失败的案例里,不是全部的,有几个案例,仔细分析,它就是为走出去而走出去,产生衡东效益,还没有产生衡东效益之前,自己的目标并没有明确。

    第二,中国跟美国的关系,有些政治层面的考量,要有一个预估。美国投资委员会最终的审批,要通过外在的力量推动,民间要有民间外交的力量,要学会做宣传,学会做公关。否则本来简简单单的投资行为,被否决了,太可惜了。

    再一个,对美国的法律,美国的制度,特别是美国的法律架构,不像中国,中国的法律基本是统一的,美国的州实际上就是国,两级的法律体系是完全不同的,有时地方同意了,联邦不同意。可能到这个州去收购成功了,到另外一个州去收购不一定成功。所以,对美国的各种法律,当地的劳工政策问题也是有教训的,广东有一个企业,在中国走出去初期,到欧洲去收购,收购行为完成了,可是收购完了以后消化不了,没办法裁员,没办法按照中国企业的方式进行并购,没办法往前走。走完以后,沉重的员工成本负担,最后被迫退出来了。不太了解的市场不要去碰。

    走出去要成功,有三条。第一,走出去要为战略服务,为你所用,不是为走出去而走出去。第二,要了解这个市场以及市场基础上所形成的法律,包括劳工各个方面。第三,对这个市场,对兼并收购的对象,并购行为要能够行得通,不能拿中国的企业管理并购行为去套国外被收购对象的并购行为,很可能是失败的。我们在新加坡收购了一个航空租赁公司,实际上是兼并了,中国银行BOC,是非常成功的例子,要了解它的文化、特点,用符合他文化特点的方式管理,这样才能成功。

迈克尔.理查德森:

    我想说两点。每一个并购都是火车的对撞,有失败方,有成功方,还有一些受害者。绝对不能让并购演绎成这种模式。我们刚开始并不是先制定策略,而是要先找到正确的人,给他们找到正确的位置,这就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。所以,要想兼并成功,就必须这样做。我还推荐了丰田的管理系统,它的精髓就是每个人发挥自己的财力、智力,在全球层次上,创造一个环境,使每个人有所付出。我认为兼并的大师都需要精通这一点,找到正确的管理人员,并且使每个公司的员工发挥自己的才智。谢谢。

主持人:

    几位都谈了对于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的问题如何解决,谈了自己的体会。我在美国当大使几年,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遇到了很多问题,这些问题要归类,有些问题是政治化,所谓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。这些问题有的时候完全子虚乌有,我认为可以想办法缓解或者解决。美国有一句话是议员受到地方所代表的州、代表的城市,当地各方面人士的影响,所以要把公关搞好。如果去收购、投资所在地,地方当局、被收购企业的员工对这项合同很支持,也愿意出来做议员的工作,议员的态度有时也是可以改变的。当然,有些议员会比较极端。议员的态度,我认为有的时候只要把地方上的工作做好了以后,也是可以改变的,这当然属于政治化设置的障碍,以安全为理由设置障碍。其它方面,包括对于投资环境的熟悉程度,我也看了材料,有的材料认为企业要做好净资调查,内容有很多方面,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,比如说对于管理环境、劳工、供应商的关系、环境保护、银行信贷、应收账款、税务、竞争者的调查等等,很多经手的人士认为出去的企业要重视净资调查,投资之前,可行性研究过程当中,要把这些调查搞好。另外,他们也反映,常常是在意向书签了以后才开始咨询律师,对这些问题予以考虑,太晚了,从一开始就应该聘请律师等等。从中资企业本身来讲,也有很多需要学习、学习适应的。

    总的来讲,中国企业也好,金融资本也好,到美国投资,确实面临着法律、文化、安全、技术和劳动力等等方面环境的不同,怎么适应,怎么能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不会成为障碍,中国政府也好,中国驻美国使领馆也好,都有责任给予帮助。当然,企业本身也要想办法尽快适应。

    商务部陈部长有一个建议,向美方提出建议,他认为中美应该建立重要的投资信息通报制度,双方应该就对方关心的投资项目,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行文进行解释,并听取对方意见。如果这点能够做到,对于中国政府或者有关使领馆在帮助企业走出去方面,可以说做了更多的实事。

    由于时间关系,这节讨论就到这儿。

    下面由郑新立理事长宣布研讨会结束。

郑新立:

    女士们,先生们,中美企业投资与合作论坛,经过一天的热烈讨论,双方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充分地交换了信息,围绕改善投资环境,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,推动两国经济的发展,提出了很好的建议。中美企业投资与合作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。这次论坛将成为中美投资合作新的起点,载入中美合作的历史。

    现在,我代表会议主办方宣布,中美企业投资与合作论坛胜利闭幕!

 


    信息来源: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
版权所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技术支持 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